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随笔
考古随笔
韩谨泽|以色列考古访学纪行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0-04-08 浏览次数:3897 次

2020.4.3

作者:韩谨泽,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大二在读。是个“杂家”:弹得了古琴,会说点西语,编个程序还能打会儿篮球。入门考古后,深感考古之博大精深,涉猎广泛,颇适合我等“杂家”,醉心其中,不可自拔。


 以色列考古访学纪行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以色列考古访学项目。为响应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优秀本科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希伯来大学考古学院展开合作,我也借此机会来到以色列感受同样源远流长的地中海文明。


第一站:以色列国家博物馆

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考古学习的第一站,开始于以色列国家博物馆。
刚进入博物馆,我们直奔镇馆之宝——死海古卷展览厅。死海古卷是古老的手写希伯来文圣经,最早在死海西北沿岸的昆兰地区的洞穴被牧羊人发现,因此称之为死海古卷。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甲骨文——不仅是最早的可研读文字并且记录了部分早期历史。


2020.4.3

队伍在以色列国家博物馆门口等候


2020.4.3

死海古卷出土地


随后,我们来到主展厅,巨大的人形陶棺、镇守庙宇的神兽像、公元15世纪前的青铜兵器铠甲,精美的银制艺术品……以色列厚重古老的历史如同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女神像、小口尖底瓶与二次葬。


2020.4.3

神庙前的狮子像


2020.4.3

人形木棺


在早期社会遗存中,常见到代表着生殖崇拜的女性偶像。以色列的女性偶像丰乳肥臀,弱化五官,这是“女神像”的主要特征。而同样,在中国红山文化,我们也能见到类似特征的女性偶像,这其实是中外早期人类的思想共同点——生殖崇拜。而小口尖底瓶也代表着中外思想具有共同之处。小口尖底瓶可谓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型,一直以来对于它的功用也都有不同看法,有人言小口尖底瓶是水器,也有人言为酒器。这里的“小口尖底瓶”却是埃及人运送无花果的容器,尖底插在沙堆里,以在海上运输时保持稳定。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思考,国内的小口尖底瓶使用方式与以色列一致呢?由于时间相差过大,排除文化传播之后,是否代表着中外制作器物时具有类似的使用模式呢?


2020.4.3

以色列博物馆的女神像


2020.4.3

红山文化女神像(来自网络)


       以色列的二次葬也值得我们关注。与中国类似,都有二次葬专用的葬具,用的是装饰精美的陶棺。陶棺呈长方形,并被做成神兽的形状而中国二次葬的葬具,则是以瓮棺为主,有些则没有装棺,仅将人的尸骨堆放在一起,作为祭祀或者战争纪念品。二次葬这种葬式在东西方的同时出现,同样代表着史前人类观念的近似性。但二者延续时间与表现方式却截然不同,则代表着文明表达的多样性。


 2020.4.3

瓮棺葬(来自网络)

2020.4.3

 以色列博物馆的二次葬


以色列的历史独特而又曲折,在被亚述人、巴比伦人征服之后,又相继被波斯、希腊、罗马帝国、拜占庭、穆斯林等等统治,也就造就了多样化的文物特征与样貌。在了解其历史之外,我们更在其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这正是考古学的志趣所在。

 2020.4.3

以色列博物馆的“小口尖底瓶”

1586321750822251.png

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来自网络)


 第二站:学术讲座与实地课堂

希伯来大学David Ilan、Orit Peleg和Zeev Weiss三位重量级教授为我们授业传道,从三个历史维度剖析以色列的考古研究现状与成果,分别是旧石器到青铜时代、第二圣殿时期和罗马拜占庭帝国。教授们的分析内在逻辑严密,为我们梳理了以色列的历史脉络,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对于遗址有了一定的先期理性认知。


 2020.4.3

公共考古浮选理论讲解


2020.4.3

希伯来大学授课节选


以色列的遗址几乎全在沙地,而遗存也不约而同的呈现为“白色石质建筑”。从贝尔谢巴、夏琐、阿拉德、昆兰遗址到马萨达、米吉多、凯撒利亚遗址,再到雅法、伯利恒、拿撒勒、海法。地中海的夏季常常能达到40度,每日疲惫至极时,总会被遗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重新点燃探究以色列古文明的激情:马萨达遗址讲述的高山堡垒防御战,犹太守军对罗马人的一次次攻击殊死拼杀,令人扼腕,凯撒利亚遗址中极尽奢华的帝王临海阳台与浴池令人惊叹……

 

2020.4.3

沙漠中的遗址


2020.4.3

凯撒利亚遗址的双层引水管道


最令我们震撼的当属以色列各时期遗址中的水利系统,需要浓墨重笔一下。公元前8世纪的贝尔谢巴遗址坐落于内盖夫沙漠,位于香薰之路与沥青商路的枢纽交互之处。为此,遗址中多见有深挖几十米的水井,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遗址下方是人工开凿的蓄水池,近乎掏空了整个山体。蓄水池的表面还要涂上一层水泥,防止渗水漏水,惊不惊喜,距今两千年就已经有水泥啦;并且蓄水池还会增添一个溢水孔,方便在蓄水过多时排水。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马萨达遗址则藏匿于高山深谷之中,但是这个荒漠岩山中的堡垒却水资源充足,不仅能够农业灌溉,甚至还足够希律王游泳。这是因为马萨达人在附近河谷汇聚周围山地的水,然后通过水渠把水引入开凿在山体峭壁上的水库,再用人工把水运到山顶,堡垒里近乎十几个蓄水池,每个容量高达4000立方米。而同样处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港口遗址——凯撒利亚遗址,严重缺乏淡水源。希律王就命人建造出了双层水渠,一层引入距城北7.5公里的泉水,用于饮用;另一层则引入雨水作为生活用水,如冲下水道或者厕所。城内还修造了相对完善的排水系统,使城里的废水排入海中。

 

2020.4.3

贝尔谢巴水库遗址
   

以色列的遗址大都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文化特征,也会常常出现希腊、罗马式柱、浴池、厕所等标志性构造。我们不由得想起秦始皇陵的巧思,宋代开封的富饶与大唐长安的繁华。中外古代居民巧夺天工的技术与不拘一格的建筑想象,都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站:以色列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希伯来大学Eyal Meiron博士带领我们边实践边理论,他仔细讲解耶路撒冷古城考古学家的发掘经历,判断依据与保护措施,让我们对以色列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2020.4.3

分界线


首先,在公众考古方面,以色列考古学家们有许多奇思妙想。我们在多个遗址中都见到了“区分线”,这是用来区分遗存原貌与复原部分的线,方便公众参观时有清晰科学的认知;我们也在大卫城见到了机械电子臂移动的遗址模型,能够清晰地向公众展示考古地层的关系;考古学家建设浮选体验基地,不仅节约原本花费的浮选上的人力与资金,也借此向公众宣传田野考古的工作方法……


 2020.4.3

大卫的机械臂


再者,以色列考古研究中对于“context”的关注也值得学习。在大卫城的一间四间房屋遗址中,中部“广场”按现在房屋的功能,应被认作是露天花园,但在学者检测出常在牛粪中出现的虫卵后,被证实为养猪牛的牲畜圈。同样,在研究大卫城的地下水道系统时,考古学家通常认为第二圣殿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的工匠修建了整条通道,长达几公里;而迦南时期的工匠绝对没有这种技术。但Eyal Meiron博士发现通道石壁下层石质为Dolomite(迦南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上层为Comines stone(第二圣殿时期)。通道有一处被Comines stone完全堵住,且石头中混有三盏工匠们曾用过的灯具。据此推测,这堆石头是第二圣殿时期的工匠修筑水道时堆放在此,他们复挖到此,而原始的水道则是迦南时期的工匠修建而成——这是早期社会的奇迹。


 2020.4.3

大卫城水道遗址
      

第三,我们也借此机会,学习了如何将遗址的各种线索关联分析,以判断遗址人群的身份。在Herodian Quarter 遗址,我们可以通过犹太教浴池(Miqveh)与典型四进式的房屋判断出居住人群犹太教信徒的身份,带有Frame的砖石,红色的马赛克与Ionic式的柱头都表明该居民处在希律王时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不仅大量使用带有宗教意义的白色家具,七臂烛台,并且我们发现刻写在陶器上的族名(Kafros)曾在《Josephus.ant.》被记载为牧师家庭。据此可推测此家庭是犹太牧师家庭。还有奢侈的玻璃制品,进口陶器以及罗马工艺的装修,这都代表着该家庭的富足。

揭秘一下,精准推断这应该是信仰犹太教牧师家庭。以色列考古研究中,这种着眼于遗存的工艺,功能以及原料来源等,深挖遗存内涵,梳理遗存关系,以复原古代社会生活图景的研究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2020.4.3

白色石质家具


2020.4.3

犹太宗教的 Maqveh


总而言之,以色列与中国都同样拥有几千年的厚重历史,也同样拥有着一群热爱历史,深埋故纸堆,黄土地的考古人。异国风光固然惊艳,以色列友人也格外热情,但更让我至今难忘的是以色列考古工作者的热爱与奉献。《垃圾之歌》中曾写到,垃圾是人类另一张名片。能够读懂“垃圾”的含义,探究人类的过去,我深感荣幸!


文中图片来自同队郑大16级顾大志

 (作者|韩谨泽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