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实验室
数字技术与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讲座纪要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3-06-08 浏览次数:358 次

2023年6月4日上午,在院一楼会议室,由《华夏考古》编辑部主办的华夏考古学术讲堂2023年第2期顺利举行。在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做了题为《数字技术与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的学术报告。除了本院的工作人员外,还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1e581f5725310674b6d0d414f47d6fb.jpg


讲座伊始,刘建国先生指出遥感考古是为考古工作服务的,国内的遥感考古技术始于2006年前后,2013年前后相关技术发展成熟。通过早年遥感技术,刘建国研究员认识到古代聚落分布与水系关系密切、水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4307f5c1080e2bb9ee6ab057fe44e2.jpg


接下来,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江汉平原的自然环境背景。江汉平原河流水系发达,地处副热带高压带区域,雨量充沛,但受季风变化影响,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较大。加之,江汉平原特殊的地貌类型,梅雨季节经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夏秋季节水稻生长需要大量水分的时候,往往又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秋寒天气。这种环境不利于水稻的生长。考古证明,史前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而水稻的生长特性要求水资源的持续稳定,那么江汉平原的史前先民是如何改造环境,发展稻作农业的,进而进入文明社会的?

目前江汉平原史前城址已发现近20处,多位于河流交汇地带。根据江汉平原史前城址的分布位置与区域自然环境,刘建国研究员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运用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技术,探讨了江汉平原史前人类如何认识、适应、改造自然环境,推进史前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长江以南的走马岭、青河城、鸡鸣城遗址,处于水患频发的平坦地域,城垣的首要功能应该是防洪;大洪山南麓的龙嘴、笑城、门板湾等聚落,周边高程不足30米,为了生存,修筑防洪设施应该是必须的选项;城河、陶家湖、马家垸等聚落的海拔虽然比较高,但是都处于河谷之中,特别是城河遗址与陶家湖遗址拦截了流域面积不大的河流,彻底改造了周边环境,合理调控水利资源,为居民生存和农业种植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应为史前治水文明的两个样板工程。而石家河、王古溜等聚落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修建水利设施,提升了聚落自身的适应能力。

最后,刘建国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史前时期,人们首先必须选择、控制、管理好水源,才能够种植好农作物,史前文明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江汉平原以稻为主、以粟为辅的农业种植模式,亦是古人为适应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江汉平原史前各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导致了史前先民利用与治理周边环境模式的差异。

讲座结束后,我院工作人员就无人机摄影在遗址调查应用、如何在考古工作中甄别水利工程、如何在中原地区寻找史前治水遗迹等问题与刘建国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作者|张小虎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