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随笔
考古随笔
记忆中的王龙正先生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3-05-15 浏览次数:102 次

王龙正先生是我的乡友,他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知名考古专家。生前在两周考古研究方面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作为乡友,我们在相识的10几年中多次联系,他给了我不少支持和帮助,让我很难忘。


微信图片_20230512141758.jpg

2013年秋,右起 王龙正、胡永庆、

唐新、易德生、李元芝等乡友在长沙楚文化会上合影



我和王先生的相识,缘于2005年秋湖南长沙四省楚文化年会上。当时听了他在会上的发言,虽是普通话,但又感觉话中夹有很熟悉乡音。会议间隙专门过去请教,得知他的家乡是邓州市裴营乡和平村,这个地方离我的老家仅30多公里,我们是真正的乡友。长沙会议结束后,他告诉我他主持编写的多卷本发掘报告《平顶山应国墓地》第Ⅰ卷已基本完稿,届时他要送给我一套。

后来,我们一直联系着。没过几年,听说先生得了重病,但他一直克服病痛,坚持学术研究。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吃惊,当时他才40多岁,正是工作的黄金期,怎么会突然得病?我专门去所里看他,见面时,他尽管有些消瘦,声音也有些弱。可谈起考古,他依旧很认真,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题。看起来他丝毫没有因为病痛折磨而停止学术活动,反而对学术研究更加投入。对于学术会议他也几乎是场场不落,在长沙、武汉、信阳、寿县等多地召开的楚文化年会上都能见到先生的身影。每次他都将自己研究的新成果提交到会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楚文化专家相互交流。

2012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0年所庆时《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下两卷,终于与读者见面。之后他专门约我到郑州来见面送书,还送了我一本之前他撰写的应国墓地一本通俗读物《古应国访问记》。先生给我详细介绍了应国墓地的相关情况,平顶山应国墓地,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周考古重要发现之一。该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1986年以来,该墓地共发现了500余座西周到汉代的墓葬。其中包括几十座应国国君墓葬,还有不少楚国贵族墓葬。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器物上万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就达200多件,其中还有不少器物成为国宝。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文献中关于应国记载的缺失。应国墓地后来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该墓地发掘的主要主持人,他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工作后第2年开始就奋战在应国墓地。在几十年学术生涯中他先后近20年是在应国墓地工地度过的。仅工地日记他就写了十几本。后来他主持发掘的“平顶山应国墓地”还荣获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因此对这个墓地研究倾注他巨大的心血。他生前已申报该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照他的愿望,这个墓地几十年来的发掘资料共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等多卷本,共数百万字。如今仅出版了第Ⅰ卷,第Ⅱ卷已完稿,其它几卷还没有整理完成。


微信图片_20230512141751.jpg

王龙正先生部分学术作品书影



2016年,先生家乡邓州城区在施工时发现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瓷器。这批瓷器以瓷片为主完整瓷很少。家乡的朋友一直想邀请专业人士来邓州看看指导下。先生因主持发掘过叶县文集遗址发现过大量宋金元等各个时代瓷器,对古陶瓷这方面也有所研究。2017年秋,他联系著名古陶瓷专家孙新民先生和方城老乡赵宏先生一起到邓州详细考察。回到邓州后随即给我联系约我一起考察,当时我因事未能参加,错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经孙先生他们详细考察和观摩,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宋元时期的瓷器遗址,瓷器中窑口很多,还发现有不少罕见的邓瓷,周边很可能有窑址,学术价值很高。之后王先生又多方联系保护和抢救家乡文物。如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发现瓷器的周边进行勘探发掘。其中发现了北宋时期的排水设施等重要遗址,再次确认邓州在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区域文化中心之一。

2017年底,我因做邓州许庄南朝彩色画像砖的专题,专门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查阅资料。先生帮我联系了资料室工作人员还专门带我查阅资料。他说家乡邓州出土的这批画像砖很重要,在国内影响较大。当时尽管出了报告和图录,但现在看来限于当时条件对资料整理的相当简单。希望我能再深入研究下这批资料,将来争取能整理一本图录。当时有些需要复印的资料他还亲自下楼帮我复印。记得资料室的大姐跟我说王老师身体很不好,活动不便,让我自己去复印就行。但他却对我说你跑几百里到院里查资料很辛苦,执意要自己下楼复印。当时他还告诉我几个好消息:他主编的大型田野发掘报告《平顶山应国墓地》第Ⅱ卷已经完稿。年后即可送到大象出版社;另外叶县文集遗址他也先期整理出一本图录很快就能印出来;还有他当年参与发掘过著名的三门峡虢国墓地曾出土过国宝,他应省博之邀写了一本通俗读物《玉柄铁剑》,已交大象出版社很快就能出版。他身患重病10多年来一直与病魔做斗争,虽然不能再从事田野工作,但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这么多成果。他执着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可没想到,这一次见面竟是和王老师见的最后一面。

微信图片_20230512151842.jpg

《玉柄铁剑》



2019年初,听说先生住院了,我还联系说抽空去郑州看他。可没想到不久就传来他英年早世的消息。先生是单位公认的好人,他淡泊名利,勤于专业。他才50多岁,生前要做的课题还很多。尤其是他最关注的应国墓地报告、叶县文集遗址报告等很多资料都需要他牵头整理,他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当时我有事未能参加他的告别仪式,甚为遗憾。中间我专门给家乡邓州文化部门联系,给他的单位发去了唁电,带去家乡人对他的怀念。(本文刊发于《中国文物报》2023年5月5日第3版,本网刊发时作者对文中个别地方作了修改。)

(作者|唐新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