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四)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3-01-07 浏览次数:1054 次

2023年1月6日下午的报告分两场,来自周口市文物考古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10位学者分别报告。


37


周口市文物考古所焦华中的汇报题目是《郸城胡集墓地发掘汇报》。2020年8月8日郸城县胡集乡胡集墓地开始考古发掘工作,胡集墓葬群位于郸城县胡乡集胡集村西北200米处,西500米处是谷堆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墓葬群东北900米是胡集遗址,属于龙山至商周汉时期的一个遗址,面积近40万平方米。此墓葬群夹在了两个遗址之间,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古墓群。本次发掘共布方7个,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共发掘各类墓葬共48座,其中战国至西汉的土坑墓葬31座、新莽至东汉早期砖室墓约15座、土坑墓2座,唐代窑址1座、新石器时代沟2条、新石器时代大汶口井1眼、灰坑5座;出土各类文物14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陶罐、陶鼎、陶壶、陶盘、陶匜,铜器有车马器、剑格、铜钱,铁器铁剑,铁削,铁插等,玉器有玉印。重要的是一件陶罐上刻有“堆邑之子囗”的文字,玉印主人为“苛寿仁”,为研究我国大汶口文化以及战国时期楚国文化提供了新实物资料。


图片 1.PNG

M9俯视照


图片 2.PNG

M18出土器物组合


图片 3.PNG

M40出土的“苛寿仁”玉印


38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刘斌的汇报题目是《洛阳孟津朱仓北朝墓地收获和认识》。2022年9月-11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进行小浪底南岸灌区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由3座墓葬组成的北朝时期的家族墓地。墓地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北部,东汉帝陵陵区范围内,3座墓葬墓道均为南向,整体呈“品”字形排列,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其中M260带有1个天井,M261带有2个天井,M262没有天井;共发现2套围屏石棺床,同时还有完整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三座墓葬的年代初步推测为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此次发现的3座墓葬使用葬具及随葬器物反映了孝文帝迁洛以后汉化的强烈影响以及鲜卑本民族的自身特征,为研究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和实物资料。


图片 4.PNG

洛阳朱仓北朝围屏石棺床墓地平面图


图片 5.PNG

M260围屏石棺床及随葬器物



图片 6.PNG

M262围屏石棺床



39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国奇的汇报题目是《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2022年考古工作汇报》。正平坊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赵村北,保存状况较好,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正平坊为隋唐洛阳城重要里坊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正平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探索坊内院落建筑布局,坊西北隅、东南隅及东北隅均布方发掘,发掘面积为8000平方米。工作重点在西北隅中轴线区域,它属于Ⅰ号院落的住宅区,基本摸清了该区域建筑的布局和保存情况;该区域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自北向南,层层递进,左右以回廊分割。经过此次发掘,对正平坊内部院落布局和建筑的具体结构有了更深入认识,尤其是西半坊大型院落的发掘,展现出以大殿为核心的多进式庭院布局形式,为研究中古时期里坊规划管理制度和官式建筑布局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对于探索当时里坊制度下的城市居民生活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7.PNG

西半坊整体照


图片 8.PNG

F16及周围遗迹


图片 9.PNG

散水(F16西侧)


4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的汇报题目是《郑州商城亳都古巷项目发掘新收获》。郑州商城遗址亳都古巷项目属于郑州商城遗址二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28000平方米。为支持商都历史文化区东城垣内侧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自2017年12月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等工作,发掘面积达15000平方米,整个发掘区的发掘深度1.2-6米左右不等,清理出商代至明清时期的灰坑、水井、墓葬、灰沟、窑、灶、房址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达1530余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商代大型沟渠遗迹、唐代铸造遗迹、唐代大型马坑、清代玄武庙基址等。郑州商城亳都古巷项目是近年来郑州商城城市考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不断探索城市考古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同时,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将不断促进商代都城的学术研究,也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展示利用持续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10.PNG

亳都古巷项目航拍图片

图片 11.PNG

亳都古巷项目G30、G31剖面

图片 12.PNG

亳都古巷项目出土玉戈


4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润山的汇报题目是《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截至2022年9月,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种类包括河道、水工设施、桥梁、道路、神庙、房址、沉船、水井、仓储、灶台、灰坑等,出土大量的文物标本,质地包括陶、瓷、石、玉、木、骨、金、银、铜、铁、蚌、琉璃等,以瓷器标本为主,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大量兽骨和人骨。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形态、国家礼仪制度、国家文明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见证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的繁荣,对研究中国大运河汴河段的具体形态、修筑方式、运河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提供了现实条件。


图片 13.PNG

州桥遗址全景


图片 14.PNG

汴河西壁剖面

图片 15.PNG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熏炉



第二场

主持人:辛革  王三营


42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军卫的汇报题目是《2020~2022年开封双龙巷北部地块考古发掘收获与认识》。2020年4月开封市宋城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在配合双龙巷北部地块开发建设进行的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距地表6~7米深处埋藏有较大面积建筑遗存。为保护地下文物免遭城市建设行为破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该地块内开展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对遗址的持续发掘可知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自明代以来始终是开封城内的重要居住区,丰富了双龙巷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明清开封城的布局及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最晚自北宋开始,整齐划一、状如棋盘的里坊制城市布局逐渐被自由开放的街巷制布局所替代。遗址所展露的大面积明代建筑群真实反映了明代开封社区街巷布局形式。双龙巷北侧明代建筑遗存可作为研究当时中原地区城市基层组织结构和城市建设风貌的典型案例。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以明末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为主,其艺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取向,也可作为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图片 16.PNG

遗址东半部清理发现的胡同遗存


图片 17.PNG

遗址西半部坍塌的房顶


图片 18.PNG

遗址西半部出土瓷器


43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自强的汇报题目是《卫辉东关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工作汇报》。2022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东关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8000平米。发现两处建筑构件烧造窑址分别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和北部,窑址烧造板瓦、筒瓦、生活用陶器、墓砖等。遗址区南部和北部各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根据房基的位置和形制推断是当时窑工居住遗存,发掘古代墓葬109座、灰坑111处、井27眼,沟7条。遗迹中发现的大量水井,与遗址的制陶工业作坊性质有关。东关遗址中窑址应当主要供汲县居民使用,遗址东邻护城河,北邻卫河,运输方便,建筑材料可通过水运输送。《金史》记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八月,卫州(今河南汲县)黄河大堤决口,城溃坏。至二十八年,水息,居民稍还。”窑址当是毁于此次洪水。


图片 19.PNG

工地全景


图片 20.PNG

宋代窑址


图片 21.PNG

瓷炉


4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鹤壁市文物工作队苏晨璐的汇报题目是《鹤壁淇县墨香里小区金元时期家族墓地考古工作汇报》。为配合鹤壁市淇县墨香里小区的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对鹤壁市淇县墨香里小区地下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清理金元时期墓葬25座、灰坑1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及25座墓葬的总体分布来看,该家族墓群分布较为集中,各墓皆坐北向南,围绕排列布局,体现了宗庙制度之一的昭穆制度中“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传统葬俗。多角多边形的仿木结构砖室墓为宋金至元初常见的墓葬形式,但几种不同形制的墓葬集中于该家族墓地,也各具特点。从出土器物上来看,该墓群出土瓷器数量不多,从器型和釉色可推测,这些瓷器应为日常生活用器,这些瓷器的出土,充实了豫北地区瓷器研究的实物资料。出土钱币中有1枚福平元宝,应为安南国古钱币,该古钱币的发现对于研究鹤壁的社会风俗和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片 22.PNG

2022HQMM6


图片 23.PNG

2022HQMM6


图片 24.PNG

黑釉四系罐(2022HQMM2:2)


45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建如的汇报题目是《2022安阳龙山路项目明代高等级墓葬》。安阳市商都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拟建龙山路项目,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施工范围内经勘探发现的古代遗迹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M5为明代长方形拱券顶砖室墓葬,墓道朝南,被盗扰过。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呈斜坡状,墓室为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甬道与前室之间有石门,前室与后室亦有石门一扇,后室中部偏北有一石棺床,由于盗扰严重,无棺无人架。纵观整个墓室,从墓底往上,直墙起券处,两侧及墓顶绘有祥云龙纹,龙首南向。仅在后室棺床清淤过程中发现铜镜、残铁剑(腐朽严重)、陶瓶、陶炉、金饰、银饰、砚台、瓷罐、玉带版等,墓门处出有墓志铭一合。根据出土遗物和墓志记载,该墓明代墓葬。此次发掘的墓葬有明确纪年,为明代赵王之后,为研究安阳地区明赵王的谱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明藩王的墓地规划、礼仪以及墓葬形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图片 25.PNG

M5全景照片


图片 26.PNG

M5内部全景


图片 27.PNG

M5内部全景


46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端正的汇报题目是《商丘古城明清建筑基址考古发掘项目》。商丘古城正德苑考古发掘项目目前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共发现合院2处,房基12座,灰坑8个,井7口、墙基24处,排水沟2处。在项目东西和南北向各开1米宽(局部2米)的探沟2条,探沟开挖深度2-3米左右,通过发掘和勘探工作,首次实现了对商丘古城明清文化层及其建筑遗迹的的详细解剖,同时在项目西南侧距地表9-11深度发现大面积夯土,为了解宋国故城布局提供了线索。发掘过程中根据田野考古方法与规程,对各地层标本详细提取,并尝试用建筑考古的思路处理城市层叠型建筑遗址,对各建筑做法进行了解剖和记录,通过发掘为研究区域建筑文化、商丘古城建设史、归德府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黄河水患对归德府城的影响;同时可以增加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 28.PNG

发掘现场俯视图


图片 29.PNG

地层情况


图片 30.PNG

项目部分出土遗物



会议总结


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会议总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做会议总结。刘海旺对为期2天汇报交流的46项工作成果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盛赞了所有考古人的辛勤付出;并对2023年工作提出了建议:1.继续加强课题意识,增加考古与研究工作的主动性,继续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繁荣统领我们的考古工作,继续聚焦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研究;2.2022年全省的省市考古科研机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规格提高、编制增加、机构合并等,如何在2023年将体制机制改革落到实处,如何抓住机遇共同发展,构建全省一体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导向和平台,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最后,刘海旺和魏兴涛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全体考古人致以新年祝贺,预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作者|李标标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