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二)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3-01-06 浏览次数:986 次

2023年1月5日下午的报告分两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2位学者分别做了报告。


第一场

主持人:梁法伟  魏继印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席乐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二里头考古新收获》。经过几年探索,在中心区新发现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在宫殿区西南发现了宫殿区外围“井”字形主干道路的西南路口,路口处的南北向和东西向主干道路宽度约18米;发现了作坊区围墙西北角、宫城以西区域围墙的东南角,拐角均呈直角;发现宫城西墙、南墙和作坊区以西区域的东墙、北墙,但宫城西南角和作坊区以西区域围墙的东北角被破坏而无存。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的东西向道路向西延伸,根据它们的长度超过宫城东西宽度的情况推测宫西路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祭祀区以西区域已发现其南侧、东侧的夯土墙,宫城以西的区域已发现北侧、东侧和南侧的墙垣以及东南拐角,作坊区以西的区域已发现北侧、东侧的墙垣。这些重大突破揭示二里头都邑为以主干道路和两侧围垣分隔,形成严谨、清晰、规整的多网格式布局,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图片 1.JPG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图片 2.JPG

二里头都邑宫城以西区域围墙东南角


图片 3.JPG

二里头都邑祭祀区西侧的道路和墙垣


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龙的汇报题目是《登封王城岗遗址夏商遗存2022年的发掘与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龙的汇报题目是《登封王城岗遗址夏商遗存2022年的发掘与研究》。登封王城岗遗址2022年新发现龙山晚期、二里头、商周、汉等时期遗迹146个。2022年在大城中北部发现的围绕着夯土边界的类回廊遗迹,为进一步认识大城内的夯土群的性质提供了新依据,或修建过围绕夯土的大型建筑,为王城岗大城内聚落图景的复原提供了新材料。在大城东北部新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仓储遗迹,结合2021年在此区域发现的出玉器的祭祀坑和2002年发现的祭祀坑,可以认为大城东北部区域(W5区)或是龙山文化时期王城岗大城内的仓储区和祭祀区。新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首见的石凿加工作坊等手工业生产设施,发现有多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方形小型半地穴式建筑,结合之前的考古发现,可以认为王城岗遗址在二里头时代仍为二里头王国里较重要的地方中心城址。新发现有王城岗大城内的二里岗时期的大型建筑和祭祀坑,结合近三年发现的二里岗时期高等级遗物及大城内的二里岗时期的壕沟,改变了以往认为王城岗遗址到二里岗时期已衰落为普通村落的认识,二里岗时期的王城岗遗址或为一处军事据点。


图片 4.JPG

TG12航拍照(含回廊遗迹、F6、F7F9)


图片 5.JPG

F5(二里头制石作坊)


图片 6.JPG

龙山文化晚期陶器群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利霞的汇报题目是《淮阳朱丘寺遗址2022年田野工作主要收获》。淮阳朱丘寺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晚期堆积为主的聚落遗址,外围有宽阔壕沟,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本年度探明遗址中部存在多处建筑遗迹,且外围有一周近长方形的夯垫土,围合面积约2.38万平方米,不能排除是城址的可能性。目前已清理出灰坑、房基、沟、井、墓葬、灶、堆积,遗物丰富。7座建筑遗迹中有居住型的连间排房,也有与淮阳时庄遗址夏代早期粮仓遗迹相似的土墩立柱地上式圆形建筑和土坯墙圆形地面式建筑,应为仓储建筑。朱丘寺遗址包含有丰富的龙山晚期和新砦期阶段遗存,是探讨“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所在的沙颍河中下游地区,是连接夏文化分布核心区的洛阳盆地与具有“禹会诸侯”之说的禹会村所在淮河流域的关键通道,对于深化认识洛阳盆地夏文化核心区和淮河流域夏文化的关系、全面把握夏王朝的控制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片 7.JPG

发掘区域全景(上为东)


图片 8.JPG

西侧夯垫土局部剖面


图片 9.JPG

龙山晚期陶器



1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要港的汇报题目是《方城八里桥遗址2022年度工作汇报》。方城八里桥遗址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是连接中原地区与江汉平原的关键卡点。遗址主体年代为二里头文化时期,与同时期遗址相比规模较大,已具备方国都邑性质,是探索豫西南地区夏文化的关键性遗址。2022年八里桥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发掘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坑塘、道路、灰坑、灰沟、陶窑等,具体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三期至四期。八里桥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对研究该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与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材料,尤其是壕沟、古河道、坑塘、灰沟等遗迹的发现,对研究该遗址的水利设施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绿松石原石与嵌片、较多石质工具及坯料的发现,不排除该区域内存在较高等级的石制品加工作坊,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


图片 10.JPG

八里桥工地布方平面图


图片 11.JPG

L1平面图


图片 12.jpg

H19②:1 陶鼎


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伟华的汇报题目是《叶县余庄遗址2022年度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2021年叶县余庄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获得重要考古发现。2022年继续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批复发掘面积800平方米,考古发掘清理出墓葬、灰坑、房址、井,出土玉、石、陶、骨等遗物。M75规模最大,随葬器物多达44件,是目前余庄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等级最高、随葬器物最丰富的一座,随葬陶豆、觚、杯、高圏足杯均为9件成组。通过探沟发掘,在遗址东部边缘地带发现壕沟一条,已探明长度约700米,根据走向、规模和时代,初步判定壕沟属于遗址环壕的一部分。本年度考古发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进一步明确了龙山时期贵族墓葬制度的内涵,确认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规范、成熟的礼器制度。同时通过勘探工作,在遗址边缘地带发现疑似环壕,为下一步探讨遗址的准确范围和边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13.JPG

余庄遗址发掘区航拍


图片 13.JPG

M75


图片 15.JPG

M46随葬器物组合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华贞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度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瓦店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心性聚落,对探索早期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在聚落考古的工作思路下,对遗址内G2、G8、祭祀区东侧、东高岗区域、湿地环境等5个地点进行重点发掘。G2位于遗址西部,与颍河相连,是龙山文化晚期的壕沟类遗存。G8位于遗址西北台地的中部,可能与龙山时期的水利设施相关。祭祀区东侧发现一批龙山时期的规则性灰坑,出土有成组的陶器、玉钺、石器、骨角蚌器等。从遗存情况判断,该处应该是仓储区逐步废弃后,沦为了垃圾堆放区。东高岗区域在2021年的工作基础上,对“居葬一体”的居址区进一步发掘研究,新发现一批龙山时期的墓葬、瓮棺等。湿地环境位于遗址北部,它的发掘研究对颍河的变迁和夏文化时期人地关系、资源利用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对遗址周边进行了调查。本年度的考古工作为研究遗址聚落布局、深化认识遗址性质提供了新材料,对讨论瓦店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地位、性质以及在史前文明演进、文化交流和国家起源过程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16.JPG

WD2H645堆积情况


图片 17.JPG

WD2H451出土陶器组合


图片 18.JPG

东高岗区域的灰坑葬




第二场

主持人:张国硕  何毓灵



18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董鹏娟的汇报题目是《偃师古城村遗址2022年度考古调查与发掘》。偃师古城村遗址2022年度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遗址中部,清理遗迹现象主要有灰坑、灰沟、墓葬、水井、沟槽等。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迹主要有灰坑、水井和沟槽;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可辨器型有深腹罐、圆腹罐、大口尊、瓮、刻槽盆、小方鼎、器盖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麻点纹等。东西走向沟槽长约1670米,宽约10米,深约2.23米,填土为花土,呈坡状堆积,被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灰坑打破,推测应为二里头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工程设施。偃师古城村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确认二里头遗址的范围、都城结构与布局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认识,同时对研究洛阳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19.JPG

T12022


图片 20.JPG

壕沟底部


图片 21.JPG

东高岗区域的灰坑葬


19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富成的汇报题目是《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两院二期考古发掘与收获》。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两院二期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掘出各类丰富的遗迹、遗物,时代涵盖商代、战国秦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重大考古收获是发现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

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城内城垣东南、东大街南、书院街北,距南城墙约200米,距东城墙约450米。墓地由两条大致呈东西向平行的壕沟、出入墓地的通道及附属夯土建筑、以青铜器墓葬为核心的甲组墓葬、祭祀坑等共同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明确的丧葬体系,这是郑州商城城垣内首次发现的具有系统结构功能的墓地。墓地现存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时代为郑州商城白家庄期。

墓地主墓M2 出土青铜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6件、箭镞50、贝币120等随葬品共计200余件,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M2出土金覆面、金泡、金箔绿松石牌饰等大量用金的黄金文化现象在全国早、中商文化中是首次发现,为探讨西南地区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金泡作为一种服饰在商文化中首次出现。以金箔衬底镶嵌绿松石的兽形牌饰更是凸显了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与地位。

M2出土长达75厘米的玉戈,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最大玉戈。M2出土青铜器组合填补了学术界对中商青铜器文化研究的空白。M2底部六处殉狗坑分别位于头部、腰部及四肢处,这一罕见的殉葬文化现象为晚商高等级贵族墓葬殉狗文化的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M2陪葬品繁杂,种类多,等级高,具有较高的吸收与包容性,其埋藏年代与郑州商城三处铜器窖藏坑同属白家庄期(中商早段)。一般认为,三个窖藏坑属于商王祭祀坑,几者之间的文化发展、嬗变关系等还需要深入开展研究。

书院街墓地极大拓展了郑州商城聚落结构的时空布局,丰富了学术界对于中商文化的认知,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郑州商城发展、演变及其与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探讨空间。


图片 22.jpg

M2底部殉狗坑


图片 23.JPG

M2部分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片 24.JPG

M2出土金覆面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国梁的汇报题目是《偃师商城2022年考古新发现和初步认识》。本年度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大城西侧古河道的位置与基本走向,同时发现在大城内侧普遍存在着断续的壕沟,探明了Ⅲ号基址群的基本布局;在宫城以东64米处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座(编号为XⅣ号建筑基址)。本年度发掘工作收获较为丰厚,包括古河道、晚期水道、宫殿区两侧的排水系统、Ⅲ号基址群等。本次发掘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同时包括对宫城区、Ⅲ号基址群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夏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拓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的政治社会意义。本次工作将对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及环境整治项目(一期)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对下一步的遗址公园建设及重要遗存的保护工程开展提供学术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片 25.JPG

2022YSⅦT4


图片 26.JPG

2022YSⅧT4


图片 27.JPG

2022YSⅥT12-T14


2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师东辉的汇报题目是《郑州小双桥遗址2022年发掘收获》。小双桥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文化面貌以商代白家庄期为主体。小双桥遗址2022年度的发掘区域选在岳岗村西南地,发现有灰坑、灰沟、墓葬、水井、路、灶等遗迹近500余处,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铅器、原始瓷和卜骨等文化遗物。文化遗存年代以商代为主,还有少许汉代、唐宋时期文化遗存,进一步厘清了小双桥遗址的地层堆积与文化面貌。大量商代灰坑、水井及铜渣、陶范、铅板等与铸铜有关的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寻找铸铜作坊提供了新的资料,进一步搞清遗址布局。商代墓葬、卜骨坑、祭祀坑等高规格文化遗迹和以原始瓷、印纹硬陶、卜骨等为代表的等高等级文化遗物的发现,为探讨遗址性质提供帮助。小双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推动了对郑州西北郊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的认识。


图片 28.JPG

H255窖藏坑


图片 29.JPG

H159祭祀坑


图片 30.JPG

原始瓷尊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殷墟商王陵区发掘新收获》。结合早期工作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规划和实施殷墟考古工作,2022年实际发掘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发掘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商代晚期有围沟2个、祭祀坑14座;西周时期的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109个。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发掘发现多组晚期遗迹打破围沟,其中砖室墓打破G1,西周早期遗迹打破G2。尤其是据西周早期遗迹打破G2,证明G2早于西周早期。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图片 31.JPG

殷墟王陵区总图


图片 32.JPG

西围沟G2南段第一地点探方内G2与西周早期F1、M1的打破关系


图片 33.JPG

2022年王陵区考古第一地点发掘出土文物(打破西围沟G2南段的墓葬和灰坑出土)


23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胡玉君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安阳桑园商代遗址发掘与收获》。桑园遗址位于安阳市安阳县高庄镇桑园村东,分为西区和东区两部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区进行发掘。西区发掘共布置探方2700平方米,东区发掘共布置探方2000平方米,发掘商代墓葬、水井、灰坑、窑址、牛架坑,战国墓葬、汉代墓葬、汉代道路、唐代墓葬、宋代墓葬、宋代窑址、清代墓葬,出土有陶、瓷、铁、铜、石、骨、角、蚌等器物,出土卜骨10余片。该遗址是一处商代晚期聚落遗址,距离殷墟宫殿宗庙区11公里。此次考古工作发现的商代小型墓葬、水井和灰坑等遗存证明商代晚期有人类活动且在此长期生活,该区域距离殷墟宫殿宗庙区10余公里,这些发现为研究殷墟“大邑商”范围、布局、功能区的划分、文化内涵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片 34.JPG

航拍


图片 35.JPG

桑园遗址东区H111牛架


图片 36.JPG

桑园遗址东区M24

(作者|李标标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