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
匈奴单于与平民食谱研究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2-10-28 浏览次数:767 次

未命名 -1.jpg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这是关于匈奴食谱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尽管考古材料反映匈奴社会内部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但是在食物资源的分配方面,除了文献记载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之外,并未见到其它差别,尤其是阶层差别。为了进一步探究匈奴不同人群的食谱特征,我们对蒙古国西部和北部几个匈奴墓地出土的人骨遗存开展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


#01骼遗存来源


本次分析的人骨遗存分别来自高勒毛都2号墓地(Gol Mod 2)、Ereen Hailaas墓地和Salkhitiin Am墓地(图1)。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蒙古西部的后杭爱省,属于规模较大的匈奴贵族墓地之一。2001年以来多国学者先后在此发掘了4座规模不同的甲字形积石墓和42座圆形积石陪葬墓,其中M1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匈奴墓葬,M189和M10由中蒙联合考古队发掘。本次分析的该墓地骨骼遗存分别来自M1、M10和M189三座甲字形墓葬和分属于这三座墓葬的12座陪葬墓。Ereen Hailaas墓地位于布尔干省,Salkhitiin Am墓地位于库苏古尔省,两者均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发掘的遗址,所发现的匈奴时期墓葬均为圆形积石墓葬,属于平民墓葬。我们从这两个墓地一共选取了14例骨骼遗存参与分析。


图1 本文分析的匈奴遗址位置.jpg

#  图1 本文分析的匈奴遗址位置 #


#02定碳氮同位素分析

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图2),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贵族和陪葬者碳同位素比值都在-16‰左右,呈现明显的C3和C4混合特征,说明C4类农产品(主要是粟类)在他们的食谱中占有一定比重;稳定氮同位素比值都偏高(13‰左右),符合以动物产品(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游牧人群特征。两个不同阶层人群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十分相近,说明他们的食谱特征并不存在显著差异。M1的第1号和第27号陪葬墓,分别是该墓葬的最小和最大陪葬墓,位于陪葬墓弧线的南北两端。这两座陪葬墓中的个体在碳氮同位素值方面都表现出特殊现象:1号陪葬个体的碳同位素比值为所有陪葬人群最低,27号个体的氮同位素比值为所有陪葬人群最低,碳同位素比值仅略高于1号。可能反映了这两个个体比较特殊的饮食习惯。

图2 不同匈奴人群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jpg

# 图2 不同匈奴人群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 #

Ereen Hailaas墓地的匈奴平民个体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与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贵族和陪葬者群体都十分接近。但是Salkhitiin Am群体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18.3 ± 0.4‰,δ15N=10.9 ± 0.6‰)要明显低于前述三个群体,表明这个群体的食谱中C4农产品比重和动物产品的比重要明显低于其他。尤其是其氮同位素比值在已经分析过的蒙古境内匈奴人群中属于最低,甚至接近同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农业人群的水平。

除了Salkhitiin Am之外,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贵族、随葬者,Ereen Hailaas墓地的平民,以及此前已发表的其他地区匈奴平民群体(Egiin Gol,Baga Gazaryn Chuluu,Shombuuzin Belchir等遗址),在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方面都比较接近,并没有因为地区或者人群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图3,图4),说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食谱结构确实比较接近,与文献记载的情况相似。

图3 不同匈奴人群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均值.jpg

# 图3 不同匈奴人群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均值 #


图4 不同匈奴人群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比.jpg

# 图4 不同匈奴人群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比 #


#03粟类食物的来源


已有研究表明,环境条件会对动植物的碳氮同位素特征造成影响,尤其是氮同位素比值。据学者统计,蒙古境内草原地区和干旱地区匈奴人群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接近,均为-16.1‰左右;但是草原地区人群的氮同位素比值为-12.2‰左右,干旱地区的人群为13.7‰左右。Salkhitiin Am遗址位于草原地区,其人群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分别要比上述平均值低2.2‰和1.3‰,因此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环境因素。这一群体可能在生业模式或者生活习惯上与大部分匈奴群体存在明显差别。由于其墓葬形制结构与普通匈奴墓葬相似,随葬品较少,也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需要借助其它科学手段去探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碳同位素比值表明,绝大部分匈奴群体的食谱中都包括了一定比重的C4类食物,主要是粟类农作物。《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在征伐匈奴的战事中,汉军曾“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说明匈奴囤积了一定量的粟等粮食作为储备。在高勒毛都2号、诺音乌拉等匈奴贵族墓地的墓葬中发现过粟的遗存;同时俄罗斯境内的匈奴遗址还发现过农业生产工具。结合这些线索,我们认为匈奴食用的粟,除了通过馈赠、贸易等渠道交换获得之外,可能自己还种植了一部分。最近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也表明,欧亚大陆上其它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人群也都不同程度的从事一定农业生产。

(此项成果为我院中蒙联合考古项目系列成果之一。原文Diet of the Chanyu and his people: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the human remains from Xiongnu burials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Mongolia,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022年第4期,为本期封面文章。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a.3122)

图5 本期文章封面.jpg

# 图5 本期文章封面#

(作者|周立刚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