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杂志主办的“2021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举行。经过各项目负责人汇报,由专家无记名投票,在10个汇报项目中,最终推选“南阳黄山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安阳陶家营遗址”“南阳夏庄墓地”“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五个考古发掘项目为“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参评项目涉及文明起源、仰韶文化研究、夏文化研究、商周考古、都城与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为更好认识华夏文明历史,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践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提供了鲜活的考古素材。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刘海旺院长致辞
孙英民会长致辞
南阳黄山遗址
汇报人:马俊才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千米,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的小土山上及周围。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遗址开展了长年连续主动的考古工作,考古勘探确定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左右,发掘面积共2400平方米。2020年,该项目被列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黄山遗址遗存丰富,文化堆积较厚且分布不均匀。山顶台地分布的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极其丰富复杂。第二向第五台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积渐薄至消失。山下西岗地高处同期文化堆积厚0.50~1.20米,余无文化堆积,耕土下即为遗迹。古河道内堆积厚7米左右。发掘清理仰韶房址或作坊、墓葬,屈家岭房址或作坊、墓葬、灰坑、祭祀坑,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石家河房址、灰坑,延用三个时期的码头和人工河局部等遗迹,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
(1)仰韶时期文化遗存:包括仰韶文化早期墓葬及房址,仰韶文化中晚期建筑址分长方形木骨泥墙排房、长方形墙基加柱洞形地面房址。柱列式工棚内部均残存较多砂岩制玉石工具和一些玉石器半成品、废品、坯料、石核等。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基本场景。
(2)延用三个时期的码头和人工河局部等遗迹:山下西岗上大型人工河,同东、南、北三面的古河构成了大型环壕聚落。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码头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码头性质遗迹,平面呈半圆形,坡岸上有富含烧土的踩踏层和烧土垫路。码头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
(3)屈家岭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墓群等级分明,均为长方形土坑墓,有大、中、小之分,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基本上沿仰韶晚期大型建筑两侧的平地或凹地分布。有头枕白河足蹬独山的埋葬习俗。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人架保存多数较好。大墓均有已朽成灰痕的长方形木质单棺葬具,随葬品以猪下颌骨为主,其次为纺轮、残陶器、砂岩类制玉石工具,大部分随葬品均位于死者的脚部。流行毁器葬。从已清理墓葬情况看,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处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最高等级氏族墓地。推测墓主们为一玉石工匠族群。
(4)石家河文化与汉代遗存:包括石家河文化灰坑、玉石作坊,以及汉代平民墓22座。
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玉石遗物,另有较多的陶器、猪下颌骨,骨器较少。石器质地主要是独山石,器类以工农具和兵器为主,包括耜、斧、铲、锛、凿、刀、钺和镞等。玉材主要为独山玉,其次为黄蜡石、石英和汉白玉等,个别为方解石和玛瑙,玉器种类有耜、斧、铲、锛、凿、璜和珠等。
通过多年的工作,黄山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重要遗存,相关的科技考古成果亦非常突出,已在测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堪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具备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1)黄山遗址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中心性大遗址,是目前南阳盆地中已发现的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的遗址,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进程,是探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遗址,也是中华文明研究的关键遗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2)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和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家庭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工厂式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石家河时期也规模化生产玉石器,可填补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空白。和制骨遗存一起,为探索当时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研究对象。已清理的重要遗迹均及时现场妥善保护。
F1与F5航拍(上为北)
黄山遗址与独山间水运图(上为北)
屈家岭大墓M77与陪葬坑
郑州大河村遗址
汇报人:吴倩
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约1千米的漫坡土岗上。201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申报“大河村遗址”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大河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各类遗迹现象共计1039处,基本探明了遗址聚落布局。2018年~2021年,共发掘22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现象121处,包括墙体1处、灰沟2条、灰坑96处、房址5处、墓葬17处及地震遗迹多处。
(1)环壕:勘探发现大河村遗址周围有一平面呈近抹角方形的环壕,环壕南部、东部各有一处凸出,壕内遗址面积36万平方米。环壕东部解剖探沟显示古人在此处有多次修壕清淤的行为,目前共清理灰沟6条。据G8内出土陶片判断时代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
(2)城垣:勘探表明大河村遗址核心区内有一周城垣,城垣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目前经过发掘确认的主要是南城垣及其东南角、西南角部分。其中西南角部位墙体依遗址当时地势而建,无基槽,解剖部分的墙体分两个阶段建造,第一阶段为土坯墙体结构,土坯无统一形状和尺寸,多为不规则黏土碎块,砌法因土坯块大小不规则,厚薄不一,垒砌层次缝隙交错;第二阶段为外缘土夯版筑墙体结构,位于第一阶段土坯墙南侧,分层、分段、分道、分版逐次筑成成体,部分版与版之间有较为清晰的长方形挡板痕。墙体下地层平整,地表有一组陶罐,应是修建墙体时人为摆放的祭祀遗迹。
(3)地臼、墓葬、房址及地震遗迹:T3134内集中暴露了22个组合地臼设施,整体可分为为两排。地臼建造方法先凿土坑,然后开始由外向内分层夯填黏胶料土,用料多为黑黏土、黄黏土、红烧土、料礓石碎块、碎陶片及灰黏土。墙体南侧的小型墓群,墓口暴露的共有24座墓葬,现已清理17座。墓葬(已清理)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棺,仰身直肢葬,多无随葬品,部分墓葬随葬陶罐、陶碗等,个别人骨头部上面有一个彩陶钵或彩陶盆。房址数量较多,多保存不好,有单间和双间之分,多为平地起建的木骨泥塑房址。地震遗迹除地震裂缝外,还发现了地层液化现象。根据地震裂缝等现象,推测至少有两次不同时段的地震,其中一次震级不小于六级。
经过2018~2021年度系统详细的勘探和重点发掘,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陶片,综合分析推断大河村城垣墙体始建年代为大河村四期晚段,墙体与其南部探方⑦层下暴露墓葬群、灰坑、柱洞、组合地臼和烧土面,应为同时期遗存。大河村遗址仰韶晚期城垣墙体的确定,对重新审视大河村遗址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群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地震遗迹,为了解遗址的兴衰,加深对整个聚落形态、文化面貌、性质的认识,探讨聚落文化内涵的形成机制,研究郑州市区古代地质灾害情况对史前聚落变迁的影响,推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河村遗址2018—2021发掘总平面图
城垣墙体解剖沟
地震裂缝
安阳陶家营遗址
汇报人:孔维鹏
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陶家营村北地,西南距殷墟宫殿遗址7.2千米,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东北距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2.6千米。
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项目占压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经初步勘探,发现陶家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长约330米,总面积约18.50万平方米。遗址内包含商代、战国、汉代、明清等时期遗存,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考古发掘区位于遗址的西南部,面积约2160平方米。共清理各时期灰坑132处,其中商代中期遗迹较为丰富,包括灰坑82处,墓葬27座,另有壕沟、陶窑、夯土基址、水井等遗迹。
其中商代墓葬保存完好,25座集中分布于南壕沟西段北侧,南北两排分布,十分规整。其中M12、M28、M29、M30形制较大,出土器物较多。墓葬出土各类器物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和贝等。铜器与陶器数量最多,铜器分为礼器、兵器、工具等三类。对陶家营墓葬人牙和人骨进行分析,初步发现大部分墓主来自安阳以外地区,且来源地域不一致。大部分个体幼年以小米为主食,表明他们来自北方地区。其中男性墓主葬式多为俯身直肢,女性墓主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据墓葬排列方式,推测其为两两一组的异穴并葬墓。
环壕位于遗址东部,平面略呈方形。对环壕内进行考古勘探,在环壕中部发现了疑似内环壕,现在已经确定了西、北壕沟,东壕沟北部探出一部分,并且在内环壕西北角发现大面积垫土台基,初步判断为房基。
考古发掘证明,陶家营遗址时代属于商代中期,与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其文化发展序列上接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与白家庄期文化紧密相联,出土文物反映其与同时的北方草原和山东等地文化亦有相互影响,向下则开启了辉煌的殷墟文化,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商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1)陶家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商代中期墓葬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工匠墓相比,陶家营墓葬排列更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随葬品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碎器(或曰毁器)葬特征突出。陶器与青铜器共出,大量礼器、兵器、工具等青铜器特征鲜明,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商代早、晚期之间青铜文化的缺环,促进了商代中期年代分期与洹北商城性质的研究。
(2)陶家营遗址是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聚落生产生活区和墓葬区相对独立,功能分区清晰,南北成排、东西成列的墓葬排列方式更是突显了其规划特征。其与遗址南部被认为是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的重要的卫星城,二者共同构成结构清晰、级差分明的聚落遗址形态,为研究此时乃至三代时期聚落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尤其是陶家营遗址环壕的确定,对于判定洹北商城大城究竟是城墙、还是城壕也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陶家营遗址勘探图
(上为北,双黄色线为外环壕)
M12
M12出土器物组合
陶家营墓葬及灰坑出土陶器
南阳夏庄墓地
汇报人:王凤剑
夏庄墓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自然村东一条南北走向高岗上,西200米左右为泗水河,东距白河(古谓白水)约9千米。墓葬分布于夏庄东侧一道呈南北走向的丘岭上,墓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墓地以一座有封土的大型主墓为中心,两侧排列着中小型的陪葬墓。
2019年~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连续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00余座、车马坑2座,另有4座车马坑尚未清理。
主墓(M1)是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岩坑墓。墓向坐西朝东,由圆丘形封土、墓道、墓室和墓上建筑组成。封土土质较硬,用黄褐色和灰白色黏土平夯法堆筑。墓道和墓室外围有大量成排的柱洞,墓室的北侧和南侧各有一处“山”字形建筑基址,挑选部分柱洞遗迹北侧建筑基槽进行清理,柱洞按形状可分椭圆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判断建筑基槽等遗迹现象与墓葬营建有关。
主墓(M1)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中心发现多个盗洞,墓室壁向下呈阶梯状内收,有16个生土台阶,距墓底5.20米处向下直壁接底为椁室。由于多次被盗,仅出土100余件随葬品残片或金属饰件,铜器有鼎、熏炉、铜簇、镖、矛、驽机、铃、戈及饰件,陶器有鼎、钵等,石器有石璧、石片、石玦等,铁器有锛、铁饰件,另外出土还有鹿角等。
陪葬墓分南北两区,南区8列7排,北区8列10排,排列规整有序。根据平面可分为“甲”字形和长方形墓。北部多岩坑墓,南侧多土坑墓。“甲”字形墓有生土二层台,多为中型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为小型墓。部分墓葬有壁龛。葬具多为一棺一椁;人骨头向大多朝东,极少数朝西(4座);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双手放置于腹部,个别为侧身曲肢;肢体大部分保存完整,部分墓主人肢体有伤残,有的墓主头部缺失,有的骨骼内嵌有箭、矛等青铜兵器。通过体质人类学鉴定,墓主人大部为男性,年龄在20~40岁。
陪葬车马坑现清理出2座。M1陪葬车马坑编号为C1,南北长75米,东西宽9.50米,进行了部分清理,目前已清理出马车4辆,其中1辆车是由6匹马驾驶。M30陪葬车马坑编号为C2,坑内有2车4马,北边车箱内有殉狗1只,保存较为完好。
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分为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大部分陪葬墓出土有剑、戈、矛等青铜兵器。根据对出土器物初步整理,可将已发掘的墓葬分早晚两段,但时间上相差不大,均为战国中期,稍有早晚。早段器物组合:陶器有鼎、豆、罐 或 鬲、豆和罐,铜器有剑、戈、矛和镞。晚段器物组合:陶器有鼎、豆、壶 或 鼎 、豆、壶和敦,另外还有小口鼎、豆形壶、提梁盉、浴缶、盘及匜等,铜器有鼎、壶、盘、匜、勺 、 剑、戈、矛和镞等。
夏庄墓地是战国时期一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群。墓地保存完好,陪葬墓排列整齐有序,布局严谨,依据墓主人身份高低由中间向两侧依次排开,规模宏大,特征鲜明。相对同等规模的大型楚国贵族墓地,陪葬墓布局如此严谨,实属罕见,陪葬车马坑中出土了1辆6驾马车,意义非凡,对研究楚国尤其非都城边远地区的高等级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墓葬布局、形制结构以及出土器物等初步推测,主墓墓主至少为封君或更高级别,该墓地不是家族墓,应该是与战争有关的楚国将士墓地,大部分墓主的死亡可能与战争有关。夏庄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楚国殡葬制度、等级制度、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M1墓室中部
M1车马坑局部照
陶器组合
铜器组合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
汇报人:郑国奇
正平坊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赵村北,是隋唐洛阳城内重要的里坊之一。正平坊是隋唐洛阳城内非常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里坊,据文献记载,内有诸多重要建筑,如孔子庙、国子监及太平公主的旧宅(后改为安国女道士观),还有兵部尚书李迥秀,左散骑常侍、襄阳郡王路应,河南尹裴迥等达官贵人的宅院。
2014~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正平坊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钻探工作,基本确定正平坊遗址的范围、路网结构和遗址分布情况。自2020年5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正平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重要发现如下:
(1)正平坊四面坊墙,南、北坊门及附属设施的发现,确定了里坊的准确位置和范围。里坊内部街道由早期隋代的“十”字形变为唐代的“丁”字形,坊分为西半坊、坊东南区和坊东北区三部分。南、北坊门有街道贯通,坊内东西向街道位于东半坊南北正中。
(2)正平坊坊四周坊间道路宽度得以确认,东、西、南三面,与相邻坊的坊间道路,宽约71米。北面的坊间道路,宽约33.40米。
(3)正平坊西半坊为一大型庭院(I号庭院),是一座中轴对称多进式大型院落,应为太平公主宅。I号庭院东西面阔约225米,南北进深约535米。在宅院居中的南北轴线上发现了4座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基址及其附属的院墙、廊房等遗迹,布局方式为南园北宅。
(4)正平坊东南区是礼制建筑区,东西并列两个庭院(编号为II号、III号)。东南区南坊墙正中开门,门内坊墙与三座院落南墙之间为东西通道。II号、III号庭院南院墙正中皆开院门,其中II号庭院院门与坊墙上所开之门南北相对。结合文献史料记载、出土遗物、建筑规模等,推测II号庭院可能为国子监,III号庭院可能为孔庙。其中在II号院落内发现多座陶窑,推测其建筑材料多为原地取材烧造。
正平坊的发掘,揭示了正平坊的规模尺度、空间结构和庭院建筑模式,特别是中轴对称、以大殿为核心的多进式庭院建筑布局,对探索中古时里坊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模式,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居住空间、生活形态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展示中古时期里坊制度下的城市居民生活面貌和城市管理制度提供了材料。尤其是正平坊东南区礼制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是研究隋唐时代的礼制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材料。
此次参选项目的考古工作,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合作与公众考古理念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树立了多学科合作、精细化发掘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数字考古、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资料的提取积累。同时,在公众考古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讲好文物背后蕴含的故事,做好公共考古工作,努力让考古工作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展现不断裂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和中国古代文化灿烂成就贡献河南力量。
正平坊遗迹分布图(上为北)
正平坊一号庭院(太平公主宅)遗迹图
(上为北)
正平坊二号庭院(国子监)遗迹图(上为北)
正平坊三号庭院(孔庙)遗迹图(上为北)
(作者|刘文思 摄影|翟超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