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研究员应邀在郑州图书馆为“考古百年中原行”系列公众讲座做第四场报告,题为《礼仪之邦:考古学视野下中国礼制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主讲人杨文胜副院长
新文化运动下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物质层面发掘新资料,探寻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文化形成与演进一直是中国考古人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百年中国考古为中国史、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而下”的视角和“唯物”的思维。
杨文胜研究员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礼”,也就是礼制,殷周革命后逐渐成熟与发展的周文化是其母体和源头。“礼”包含礼仪礼节、宗法伦理、身份等级三个大的层面,两周时期的“礼”是贵族阶层必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生产方式与规则,更是维持两周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在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来自上层周王的权力缺失,周礼更是担负起了维系等级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
讲座现场
杨文胜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从考古学实证主义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研究对两周时期遗址、墓葬出土资料综合分析,从“形而下”出发考察在中原农耕文明之上形成的中国礼制文化内涵与演变。他明确提出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原点”,过去认为的“僭越”和“崩坏”需要从中国礼制文化中发掘其真正的内涵。
九鼎八簋这样的青铜礼乐器制度中数字关系表现出的等级秩序、阴阳五行等思想观念,是在古人基于对自然的不断观察而持续复杂化的认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首先,是简单的数字递进;进而是二元对立、多元互动。随着认识论的深化,人们于是又试图将这种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能动地附加于人间社会,从而使之能够迎合自然的节拍和秩序。两周礼乐文化中青铜礼乐器各器物间复杂的数字关系就是古人这种实践的具体代表。可以说青铜礼乐器制度中的数字凝聚了当时人们复杂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和谐与等级秩序的追求。
现场提问
对于“随着周礼的形成女性社会地位持续跌落”的传统观点,他从“女性考古”的角度指出,女性贵族社会身份地位在两周时期并非单向的跌落。直至春秋早期,女性贵族墓葬随葬器物延续“商周革命”以降的趋势,与男性贵族存在一个显著等差;但春秋中期后,女性贵族墓葬随葬青铜器物组合层阶却有了明显地提高,逐渐向异穴合葬男性配偶墓葬靠拢;春秋晚期“夫妇同庖俎”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社会现象,女性贵族身份地位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从“牝鸡无辰”到“共牢合卺”,生动地揭示了东周礼制社会中女性贵族社会地位的演变。合卺而酳在春秋晚期成为了社会共识,女性贵族通过婚姻与家族而拥有与其男性配偶同层级的随葬青铜礼乐器的权力。接纳了女性贵族的周礼显现出自身伦理化的一面,同时也凸显出中国礼制文化在春秋时期的不断成熟与最终完善。
就“礼”与“乐”关系而言,传统观点主张“礼主异,乐同和”。杨文胜研究员从“礼乐平衡”的角度,使用音乐考古方法梳理两周编钟编磬等考古资料。指出中国礼制文化中的雅乐作为礼制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一种以音乐形式出现的“礼”。随葬乐器制度和随葬礼器制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乐本身也有着比礼更加强烈的等级身份性,并不是所有的阶层都拥有用“乐”的权力,只有中高等级贵族才能够在墓葬内随葬乐器编钟编磬。以往“礼主异,乐同和”的传统观点应予以更正,乐和礼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二者同样强调的是等级和差异。周人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反映了周文化中礼与乐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杨文胜副院长为获得赠书的听众签名
考古学“形而下”的视角看,在中原农耕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礼制文化肇始于“殷周革命”,随着春秋战国转型期周礼的“固化”和“泛化”,中国礼制文化也最终得以成熟与完善,进而深刻影响着后世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成为独具特色东方文化的主脉络。
(作者|鼎新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