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挑战
考古出土的木质文物在脱离原始埋藏环境之后马上就会面临新的病害威胁,其中干缩变形一直是文保专家需要挑战的难题之一。看到具有千百年历史的木质文物出土之后逐渐变形、开裂,失去原来的形状并面临消失的危险,大家是否都会觉得痛心?
图一 湖北包山二号墓出土的木底座干缩变形情况
图二 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漆木围栏干缩变形情况
图三 南京阿育王塔出土木质文物干缩变形情况
二、突破
文保专家不会在困难面前止步,不会任由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被病害逐渐损坏。我院文保专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在木质文物保护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由我院陈家昌副院长领衔,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共同参与的文保团队在干缩变形木质文物病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木质文物“干缩--润胀”机理研究、润胀复原材料和工艺研究、润胀复原效果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考古出土木质文物劣化的新机理,初步建立了干缩木质文物的胀缩模型,形成了不同种类干缩木质文物的润胀复原工艺,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木质文物保护的干缩变形难题。
这项新技术使得长期受干缩变形问题困扰的考古出土木质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那么,这项新技术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下面木质文物经过新技术处理前后的对比图。
图四 新技术处理前后的木底座
图五 新技术处理前后的漆木围栏
图六 新技术处理前后的南京阿育王塔出土文物
三、应用
文保专家十余年来在这个领域的努力并不只是体现在9篇研究论文(包括1篇SCI,1篇EI)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上,而是真正的运用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
迄今为止,已采用该项技术对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南京大报恩寺地宫遗址出土阿育王塔干缩变形木胎、河南信阳息县出土大型独木舟等近百件(套)重要木质文物进行了复原处理,复原效果显著,达到了恢复文物原有形态的目的,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意义
2016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我院申报的“考古出土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经过层层审查、答辩和选拔,以较高得票斩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该项奖励也是继我省2005年获得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以来,时隔十余年后又一次获此殊荣,标志着这项成果得到了业界专家的广泛认可,也标志着我院文物科技工作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跨越性突破。
图七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颁奖仪式(右三为陈家昌副院长)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拓展了木质文物保护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提高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填补了全国文物行业在该方面的空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这项新技术的原理比较复杂,对于微信小编来说是不明觉厉,万一写不好就贻笑大方了。对这项新技术有兴趣的朋友,可联系陈家昌副院长获取相关研究论文信息。或者戳这几个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544030800229X
http://www.cqvip.com/QK/92397A/201008/35042096.html
(文稿作者:周立刚)